在武进区勇挑大梁、加压奋进的关键时期,武进国家高新区北区牢固树立“崇尚实干、勇争一流”的鲜明导向,以“1+5+10”实施路径为牵引,聚焦“温暖北区,幸福小城”建设愿景,在城市更新、环境提升、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领域全面发力,以创新之笔描绘出城乡环境新图景。 记者:道路环境直接关系到市民出行的安全感、幸福感,也代表着区域的形象和品质。在高新区北区,多条道路在环境整治方面,都实现了长治长效的全面提升。 陈主任,这一路走过来,感觉路面十分整洁、停车秩序也很好。 陈主任:十里路是我们城市精细化管理行动的成果之一,它作为北区首个推行道路保洁一体化试点。我们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落实商家“门前三包”,并新增7个停车场,配备了秩序员。同时,树木也进行了修剪,增加道路通透度。实现了商户经营更有序,市民出行更顺畅,整体环境更宜居。(安排道路保洁一体化现场拍摄) 记者:推动城乡面貌由集中整治向常态长效、精细精美转变是勇挑大梁建设美丽武进的重要内容。而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就在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记忆的“城中村”, 那陈主任,今天带我们看看北区是如何“绣”出城中村的新面貌的。 陈主任:你看这幅这幅彩绘画漂亮吧? 记者:嗯,色彩鲜艳,十分好看。 陈主任:这里是我们贺北社区的沈王村,它的蜕变是资源活用、居民共治的缩影。像这个花坛里的石磨,之前都是居民门前屋后的废弃物,还有废旧瓦片、砖块、黄沙等等,都成为了修建围墙、打造街角花坛、休憩座椅的有效资源,自由既节约了成本,也留住了乡愁和文化记忆。 记者:那这些“微治理”模式是如何激发出来的? 陈主任:其实要想治理长效化,政府的作用就是引导和赋能,真正的主人翁是居民。我们鼓励和支持居民事自己议、自己管,居民主动意识强了,各项工作都会事半功倍。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停车位,就是居民自发协商并筹集资金改造而成的。 记者:听您介绍,我感受到了治理的精细和温度。 陈主任:去年,北区12个城中村的封闭管理取得了实效。今年,我们专门制定了《北区城中村综合治理实施意见》,计划完成26个城中村封闭管理,目前已完成14个,12个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中。像沈王村这样的内涵质量全面提升的城中村会不断涌现。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温暖北区、幸福小城”建设,在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进30项民生工程落地落实,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奋力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