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十四年烽烟漫卷,四万万中国人共赴国难。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武进作为“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今天起,本栏目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之“烽火武进”系列报道,讲述武进大地的红色故事。首先来看《一封家书念忠诚》。
朗读:“雯,我是在东北苦斗了14年,我曾经身经百战血染征袍;我曾经弹尽粮绝,挨过长期的饥饿,用草根、树皮、马皮等充饥;我曾经在塞外零下40度的朔风中,露天度过漫长的冬夜;我曾经受过重伤,曾经在枪林弹雨、血肉横飞中冲杀、艰苦卓绝,忠贞于祖国和人民。……雯,只要你没有辜负组织和我们信仰,那么你就还是我的妻。”
这是1946年初,东北抗联名将冯仲云写给妻子薛雯的一封家书。此时,两人已经分离了12年。
1908年,冯仲云出生于武进县横林镇余巷村。1926年,冯仲云考入清华大学,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冯仲云很快地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冯仲云研究会副会长 冯凤:1927年的时候,4月反革命政变,然后当时是白色恐怖一片,全国的党员5万人就立减到4万多人,很多人其实就脱党了,而且李大钊是4月28号被绞杀的,他5月1号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是有着坚定的信念的,把自己的命运跟祖国的命运、跟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了一起。
1929年,冯仲云参加北平的革命游行集会不幸被逮。1930年,冯仲云出狱后来到哈尔滨开展我党地下工作,并把远在家乡的未婚妻薛雯接到身边,引导她走上革命的道路。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多次躲过日伪严密的检查。1934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冯仲云和薛雯以及刚出生的女儿冯忆罗被迫分离,这一别就是12年。
冯仲云研究会副会长 冯凤:满洲省委里边的一个党团的书记,被捕以后叛变了,然后把冯仲云给供出来了,所以在1934年的时候,组织安排他进入了抗日游击队,去赵尚志、赵一曼那边的根据地去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开展,冯仲云经常穿越敌人封锁线,到抗联三、六军各师、团视察,还率领部队活动在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进行艰苦顽强的斗争。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冯仲云凭着共产党人的意志、毅力和不甘心当亡国奴的决心,和战友们创造了歼敌18万、牵制大批日伪军的奇迹。
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锻造了两位坚强的战士。从1934年分别到1946年团聚,这12年,冯仲云在抗联游击队组织抗日武装,在敌人的铁蹄下苦斗。而薛雯回到家乡后,在家乡当了余巷小学教员,她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继续开展抗日工作,正如冯仲云信中所写的那般“没有辜负组织和我们信仰”。
朗读:别离的十二年中,我并未忘了我的立场......教育了很多的青年人,安慰了老父,现在还是回到了母校。亲爱的,我是没有让你失望,尤其是我俩的孩子,罗儿,同你一样的坚毅......
从江南水乡小镇到东北的白山黑水,从清华高材生到刀尖上打滚的革命者,对党忠诚是他人生的底色。“只要你不负信仰,你我便是永恒”的铮铮铁语,是冯仲云对妻子、对革命的双重忠诚。他的一生,始终闪耀着“忠诚”的灼灼光华。这光华,是革命者的赤胆,是建设者的丹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永不熄灭的星辰。
编后 冯仲云:抗联儒将 赤胆忠心
从清华园走出的热血青年,以笔为刃、以身为盾,在白山黑水间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对党忠诚是冯仲云人生的底色,炽热坚贞是他不变的信念,他的功勋印迹是永不褪色的时代之光,照亮理想前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