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相信吗?那些看似无用的碎砖瓦砾,也能“脱胎换骨”,变成城市中的宝贵资源。在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垃圾经历“重生之旅”,从规范拆除、分类运输,到高效再生,实现了“点石成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建筑垃圾“涅槃重生”的秘密。 在前黄镇前进村吴家塘一处拆迁现场,碎砖瓦砾混杂着废弃的板材,堆叠成一座座小山,绿和环境的分拣人员穿行其间,像“寻宝”一样,将木材、塑料、金属等轻质物一一分拣出来。 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收运中心生产经理
蔡润:我们所有的拆建垃圾,要求源头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进行三化的运营处置,结合我们的经验,要在源头进行分拣和处置,是能够减少我们所有的拆迁垃圾回到工厂处置端,减少我们的工厂端的工作量。 第一轮分拣工作结束后,挖掘机与人工协同作战,把埋藏在底层的轻质物和杂质“揪”出来。如果垃圾成分复杂,移动筛分设备就将登场,快速把杂质变成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有的可以直接回填,有的则进入工厂“深造”。 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收运中心生产经理
蔡润:我们的机器上有不同的筛网,按照我们产品上的需求,可以更换筛网。如果说我们现场筛分和现场处置,它的产品的质量和等级符合它的使用需求,那我们是可以现场直接应用到工程或者说项目上去。 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轻质物含量也有所区别。比如民房拆迁,轻质物多,处理起来更费功夫;相对而言,厂房拆迁项目中的轻质物的含量更低,分拣效率也更高。那些无法在现场“消化”的砖垃圾和砼垃圾,会被运往绿和环境的固定式破碎产线,开启“进阶之旅”。 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固定式破碎线班长
张海涛:(经过)预分拣、喂料分拣,然后中间经历磁选,磁铁分拣,再经过人工分拣,后面进行筛分,再分拣,出来骨料。砖骨料的话出来三种(粒径)产品0-7、7-16、16-30;做砼垃圾处理的时候,它会同时出来六种产品,0-7、7-16、16-30、0-2.2、0-5、2-8。 这条固定式破碎线产线自2014年投产以来,经历过多次“技能升级”,不仅新增了干式制砂和水洗制砂系统,各处置环节间的衔接也更加流畅,处置效率在每天1200至1800吨。 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固定式破碎线班长
张海涛:从最初建设,2014年投产,到2025年十多年了,中间技改不断优化,现在产量、处置量,还有处理质量一直在提升,在行业内是比较靠前的。 更令人惊叹的,是企业对装修垃圾的“精细解剖术”。2018年,绿和环境建成了全国首条针对装修垃圾的成规模成体系的应用产线,采用进口设备+智能工艺,可以把碎砖、泥土、混凝土等惰性物料,和可回收物精准区分开来,产线年处置量超30万吨。在这条智能产线上,AI识别系统像“火眼金睛”,机械臂分拣快如“无影手”,整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达80%。在这里,装修混合垃圾可实现100%无害化处置和90%以上的再生利用率。 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收运中心生产经理
蔡润:比方说木头我们可以做生物质颗粒燃料,轻质物这些我们可以焚烧发电,也可以做成这种RDF燃料,废铁就进入到这种回收废铁的再生资源公司进行回炉重造。 当前,绿和环境正对该装修垃圾处理产线进行改造,计划在明年年初完成升级,目标年处置能力突破40万吨,致力于打造建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全国样板。近年来,企业一支10余人的研发团队围绕建筑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不断拓展建筑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提升再生产品的“含金量”。 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质控部经理
熊磊:第一个从工艺上来讲,我们不断优化再生产品处置工艺,比如说优化破碎、脱粉、整形工艺,提升我们再生骨料的一个性能,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从资源化产品这个环节,不断优化我们产品的一个配方,优化我们配方体系,提升我们再生产品的性能。 企业再生建材产品不断“上新”,其中,透水砖、预拌混凝土等再生建材产品,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市政绿化、道路桥梁、城市更新等领域。其针对砖垃圾吸水率高、压碎值大、强度低的缺点,研发的砖骨料水泥稳定材料,可替代道路路基填筑的灰土材料,更是在行业内备受好评。 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质控部经理
熊磊:因为石灰土这种产品第一个就是它的现场拌合、扬尘特别大,环保问题特别突出,第二个石灰土它要使用到大量的生石灰,生石灰本来也是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产品,所以说我们开发出了砖骨料水泥稳定材料替代灰土,非常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在我们在东龙路、贺家路,包括江苏理工学院协同创新园道路、花海大道都得到了很多的应用。 近几年,绿和环境研发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建筑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加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推广。从常州出发,这套成熟的“绿和模式”已复制到苏州、无锡、丽水等地,助力长三角建筑固废资源化一体化发展。 废墟之上,筑起绿色未来 建筑垃圾的“废墟”之上,正生长出再生建材的“城市森林”。这条变废为宝的“重生”之路,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级,闪耀着“循环无废”的绿色智慧。如今,这颗源自常州的绿色种子,已在长三角沃土中生根发芽,我们将看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
|